Wednesday, March 13, 2013

找到一篇讲 阿根廷金融危机 的文章

今天突然想了解一下阿根廷金融危机的事情,于是找到了2002年人民网的一篇文章。全文转载如下。

阿根廷为什么会发生危机
  ■本刊特约评论员 吴志华

  新年伊始,阿根廷国内爆发的一场经济和社会危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银行挤兑风波、街头民众骚乱、政府内阁辞职、无力偿还债务、半月连换5位总统……阿根廷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周里突然从一个南美洲的“小康”之国走到了“破产”的境地———“兑换计划”:
  由经济衰退走向社会危机
  与前些年墨西哥、东南亚、俄罗斯和巴西先后爆发的金融危机相比,阿根廷遇到的这场危机显然要严重得多。前者大多主要是以银行呆账过多、公共财政赤字增多、外资大量流失、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为特点,“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使这些国家原本脆弱的金融体系几乎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而阿根廷的危机不仅对国家整个经济体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还引起了社会和政治领域的剧烈动荡,各种经济、社会和政治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互为影响,既敏感又棘手,为世上所罕见。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阿根廷走到了这一步的呢?
  阿根廷是南美洲仅次于巴西的第二大经济体。国土面积278万平方公里,人口3600多万。阿根廷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广袤而肥沃的土地以及门类较全的工业基础,二战以后,阿根廷的经济一直居南美国家前茅,号称是南美的“小康国家”。1998年,阿根廷国内
  生产总值3350多亿美元,人均产值8500美元。
  20世纪90年代初,阿根廷率先在拉美国家实施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采取了开放市场、吸引外资、拍卖国有企业等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1991年4月起实施的“兑换计划”。根据这项计划,阿根廷实行本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其核心是:比索与美元的汇率长期稳定在1:1,并可自由兑换,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量严格以美元储备为后盾。这一汇率制度后来就成为阿根廷国民经济运行规则的支柱,它对抑制通货膨胀和稳定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货膨胀率由1990年的1300%下降到了1992年的17.5%。随后几年继续下降,1993年为7.4%,1994年4%,1995年1.6%,1996年0.1%,1997年0.3%。经济稳定和市场开放,还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从1991年至1994年,阿根廷每年吸引的外资多达100多亿美元。因此,阿根廷很快从80年代“滞胀经济”中走了出来,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
  据统计,1991年至1994年,阿根廷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8.9%、8.7%、6.3%和6%,4年累计增长近30%。这一时期,阿根廷成为拉美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成为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榜样”国家。
  1995年至1999年,墨西哥、东南亚、俄罗斯和巴西先后爆发的金融危机,对阿根廷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大量的外资在金融风潮中纷纷逃离阿根廷市场,国内投资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原先在外来充裕资金掩盖下的一些经济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如企业竞争力差、公共开支庞大等。这一时期的阿根廷经济,如同大海中的一叶小舟,在国际金融风潮的“风吹雨打”中艰难地向前,经济增长的步伐开始放慢。据统计,1995年阿根廷经济下降了4.4%,虽然1996年和1997年经济略有回升,但是,1998年下半年起已出现经济衰退的端倪。
  1999年后,阿根廷在经济衰退的泥潭中越陷越深,难以自拔,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社会局势到了一触即发的危险边缘。1999年至
  2001年,阿根廷经济分别出现了3.5%、0.7%和1.4%的负增长。
  在全面和持续衰退的阴影下,中小企业大量倒闭、工农业生产滑坡、市场需求不旺、外贸持续逆差、财政赤字严重、失业率上升,贫困人数剧增。2001年,全国失业率已从1990年的6.3%上升到了18%,这就意味着全国有230万经济自立人口找不到工作。
  同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穷人也激增到全国人口的1/3。1999年底,以德拉鲁阿总统为代表的执政联盟在大选中获胜,然而,新政府上台执政在如何解决一大堆的经济难题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2001年3月,德拉鲁阿总统先后撤换3位经济部长,多次修改经济政策均未奏效。由于偿还债务困难而被迫采取的禁止从银行提款的措施引起民愤,激化了社会矛盾,终于酿成了一场更严重的社会危机。
  “联系汇率制”:
  阻碍经济发展的绳套
  回顾阿根廷由经济增长走到经济衰退,由经济衰退走向社会危机的10年历程,许多经济学家都指出,阿根廷走到今天这种境地,与政府推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出现偏差有着密切的关系。
  与美元相挂钩的联系汇率制是阿根廷这些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这种汇率制度虽然对抑制通货膨胀、保持金融市场稳定以及促进经济恢复增长产生过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这种汇率制度带来的一些缺陷逐步显露出来,后来反而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绳套。
  第一,美国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阿根廷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要比美国低。比索与美元挂钩后,美元升值,比索也会跟着升值。据统计,1991年至1994年,阿根廷国内通货膨胀率高于美国和其他西方主要工业国,致使阿根廷比索累计升值约45%。1995年至1998年,阿根廷通货膨胀率虽然下降到西方工业化国家的水平,可是受美元升值的影响,阿根廷比索的实际汇率还是相应上升了约15%。比索升值无形中抬高了阿根廷劳动者和公务员的生产成本的工资支出。有的经济学家指出,阿根廷企业的劳动生产成本已占产品价格的49%,而智利等拉美邻国只占21%。其结果是,削弱了阿根廷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的利润率,使大批企业倒闭,各级政府公共开支增加,市场价格扭曲,出口受到压抑,进口却大受刺激,平衡国际收支结算的压力日益加大,迫使政府和企业更多地从国际金融市场那里融资来解决资金不足的困难。
  第二,严格以外汇储备来控制货币发行量有利于保持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防止通货膨胀。不过,同时也限制了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由于中央银行必须根据国家外汇储备能力来决定货币的发行量,国家利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恢复能力的回旋余地就大大缩小,越是经济衰退严重,货币发行量越小,越是加剧了市场的萧条和投资的不足。1998年后,阿根廷政府面对经济日益衰退束手无策,无法通过适当的扩张的货币政策将国家经济“车轮”从衰退的“泥潭”中拉出来,摆脱困境,走上
  恢复增长的道路。
  第三,这种汇率制度全面加强了国家经济的“美元化”。由于本国货币与美元可自由转换,居民的银行存款无论是存比索还是存美元都是一样的,致使许多经济和交易活动以美元为基础来结算。在国民的心目中,手中的比索就是美元,可以用美元结算银行存款和缔结债务,可以按照美元的通货膨胀率来调整服务业的价格等等,其结果是将全国各种经济活动全部被美元“套住”,全国2/3的银行存款、2/3的债务都是以美元结算的,而实际上其中大部分并非美元存款或美元债务,造成了数百亿的假美元存款和债务。这种情况一旦遇到经济困难时就突显出来,银行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美元将比索兑换成美元。
  因此,现在政府要求实行比索化,如何解套就成为一个极为棘手的难题,容易引发社会冲突。阿根廷银行业认为,现在政府欲将贷款“比索化”,这对银行业来说是一个“灾难”。阿根廷中央银行最新的统计,到今年1月8日止,全国固定收益存款总额有260.64亿美元,如果按照政府的规定,将债务按1美元兑换1比索的汇率全部转换成比索的话,未来5年内,银行业将损失150亿美元的资金。
  正是由于这种汇率制度已全面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经济“美元化”程度已根深蒂固,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风险,谁也不
  轻易地触动这个“马蜂窝”,这也是近几年阿根廷历届政府迟迟不愿调整汇率制度,只是在维护现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基础上对先前经济政策进行修修补补的重要原因,其成效自然有限。
  第四,阿根廷政府没有充分利用经济增长的有利时机实行财政制度的改革,相反,盲目地扩大公共开支,超前消费,其结果是造成公共开支增长过快。从表面上看,阿根廷财政开支结算并没有出现严重的失衡。几年来,公共开支赤字一直被控制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左右,远远低于墨西哥、巴西和东南亚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前的公共开支赤字的比重。不过,阿根廷公共开支赤字是被大量的外资和抛售国有企业收入所掩盖起来。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这一时期的阿根廷公共开支增长速度很快,平均每年增长30%左右,而增长过快的原因主要表现在:政府用于支付公务员工资的开支在10年间几乎翻了一番;社会保障范围不断扩大,而用于社会保障的税源却在减少;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关系没有理顺,税收漏洞很大。因此,政府公共开支每年增长近30%。1999年后,随着外国投资的减少和国有企业拍卖接近尾声,政府财政收入来源枯竭时,公共开支赤字问题就凸现出来。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削减财政开支,实行“零赤字财政”时,阿根廷已显得“力不从心”,难以通过减少公务员收入和公共开支来完成既定的目标。
  第五,公共开支的增长势必带动公共债务的增长。阿根廷公共债务这几年来直线上升。据拉美经委会提供的统计数据,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阿根廷公共债务平均每年递增100亿美元。从1990年的613亿美元增长到去年的1460亿美元。为了偿还到期债务,阿根廷只能通过国际融资来“借新钱还旧债”,同时又不得不为此付出了高昂的债务利息。据阿根廷政府公布的统计数字,到今年1月2日,阿根廷公共债务总额已达1415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54%,对外贸易总额的3倍。在它无力完成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的“零财政赤字”计划后,国际金融机构中止了对它的贷款援助,阿根廷国际信用丧失,举借新债无门,不得不宣布停止偿还外债,民众也感到惊慌,纷纷到银行挤兑提款,使债务问题成为引起一场灾难深重社会危机的导火线。
  第六,阿根廷没有随着国外经济条件的改变而及时调整自己的宏观经济政策。1999年初,巴西在金融危机关头放弃了原来的固定汇率制度,转而采用了浮动汇率制,本国货币雷亚尔贬值50%以上。众所周知,阿根廷与巴西同为南方共同市场成员国,两国贸易额已从90年代初的几十亿美元猛增到1997年的148亿美元。巴西货币大幅度贬值直接影响到阿外贸产品的竞争力。
  在这种情况下,阿根廷政府仍然对自己的固定汇率制深信不疑,同时又对邻国的经济政策耿耿于怀,要求给予某种形式的补偿。于是两国贸易纠纷不断,贸易往来受阻。
  2001年,巴阿两国贸易额下降了24%,双边贸易额只有112亿美元。由于阿根廷外贸出口的1/3是面向巴西市场,受损失最大的也是阿根廷。另外,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也影响到阿的外贸出口。
  阿根廷危机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使人们看到,一个国家经济政策必须要与本国的条件相适应,同时,又要密切注意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变化,给予适度和及时地调整。
  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各国政府既要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作用,同时也不能放弃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职能。目前,阿根廷政府已决定采用新的浮动汇率制,并强调国家不能失去经济主权。但是,为了解决几年来积重难返的问题,阿根廷将要走过一个曲折而漫长的道路。
《人民论坛》 (2002年第三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